【中国科学报】北京来的科学家立了大功”,却将感谢信尘封20年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7-19作者:秦道珠 黄晶 高菊生 刘立生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07-14 08:02:31点击量:
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专家。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
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9年获苏联季米里亚节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20世纪60年代首次解决了水稻“坐秋”问题,揭示了磷肥防治“坐秋”的机理;70年代首次研究出钾肥提高绿肥田稻谷产量,创造性地提出“晚稻超早稻”的战略措施和技术;80年代首次研究出硫酸锌防治水稻“僵苗”,揭示了亚砷酸根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为改良“砷毒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90年代创造出“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的工程措施,为发展林果业、草业,恢复植被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从1975年起,先后在全国主要农业区布置一系列土壤肥料长期定位实验,获得了大量科学资料。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领导、专家的亲切关怀下,刘更另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于2017年6月告一段落,其间我们收获了较多有史料价值的资料。
1983年5月25日由中共衡阳地委写给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封信就是其中之一。
为此,采集小组走访了原衡阳地委副书记 唐盛世和地方农业专家以及刘更另的老伴陈文新等人。
刘更另在20世纪60~80年代为南方低产水稻田的改良和培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对衡阳地区水稻生产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信函摘要如下:
中国农业科学院:
贵院土肥所于一九六O年在我区祁阳县官山坪建立农村基点……二十多年来,他们响应党中央、国务院 的号召,在刘更另同志的带领下,长期在农村蹲点,深入群众,总结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同农民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用自己的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他们积极与省、地、县有关业务部门开展协作,为南方低产水稻田的改良和培肥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施用磷肥防治水稻“坐秋”;种植绿肥、以磷增氮、培肥改良土壤;发展双季稻、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施用钾肥、提高水稻粒重等方面的成绩尤为显著,对我区水稻生产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该站运用多种方法,帮助我区培训农业技术员。实践证明,他们长期坚持科研、为农村服务的方向,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 的做法是正确的,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对于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深表感谢。特别是刘更另同志这种长期深入农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热心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我区共有土地面积二千二百二十五万多亩,其中红(黄)占百分之四十左右,综合利用改良红(黄)壤是我区农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要求在继续办好祁阳改良实验站的同时,在衡阳设立红壤改良实验站,为我区红(黄)壤综合利用改良和我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衡阳地区委 员会
湖南省衡阳地区行政公署
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