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长江、黄河生态保护再迎重磅政策促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6-18作者:记者 梁文艳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2020年6月16日点击量:
本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大河滚滚向前,长江、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步履坚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长江和黄河的生态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并提出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和“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规划纲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等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到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
据记者了解,《总体规划》是党的十九大后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第一个综合性规划,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总体规划》总体布局中,黄河、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着重布局,也必将对黄河、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加速黄河、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
长江、黄河迎来重大布局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此次《总体规划》在保护与修复方面将对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布局13个重大工程,促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作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的长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然而当前,长江重点生态区面临着河湖、湿地生态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由此也导致了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减。
除了长江生态恶化外,黄河重点生态区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导致了生态系统不稳定。
下一步,长江、黄河重点生态区该如何保护和修复呢?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长江重点生态区,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布局了横断山、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大巴山区、三峡库区、鄱阳湖-洞庭湖等河湖湿地、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和重点区域的矿山修复,总计8个重点工程。
周远波介绍,在黄河重点生态区布局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贺兰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修复、黄河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5个重点工程。
在姜文来看来,在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将解决生态保护和修复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那些想上而不能上的生态保护工程也会启动,也为保护黄河和长江生态注入新的动能。可以预计,修复的工程速度会更快,景观会更美。
作为我国重要战略地位的长江、黄河,下一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呢?华南智慧创新研究院院长曾海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长江、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其自然再生产能力。
在姜文来看来,长江、黄河生态修复要正确处理好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的关系,以保护为第一优先原则,凡是没有破坏的,以不再破坏其为原则,将其保护起来,不能走先破坏再修复之路。此外,修复以自然修复为第一原则,凡是能通过自然修复的,尽可能充分利用大自然力量进行修复,切莫干扰大自然力量用人工修复。
“自然修复的特点是投资少,见效虽缓慢,但生态功能质量是优等的。只有那些难以自然修复的,辅助人工力量予以修复,切莫搞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姜文来表示,同时,在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原则,深刻理解自然生态功能,综合施策,将生态功能恢复放在第一位,切勿追求景观美忽视生态功能。在修复过程中,要“两手”都要硬,即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要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作用,凡是市场能做到的尽可能市场去做,政府对其失灵部分进行调控。
科学有效保护与修复
需要指出的是,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而黄河流域省份有着全国约30%的人口,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26.5%。
保护长江、黄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长江、黄河生态环境,就是要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有序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可喜的是,在长江与黄河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其经济也迈向了高质量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根据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2019年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1%。
不言而喻,抓长江、黄河大保护,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个代表、委员呼吁,尽快制定“黄河保护法”,统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管是长江经济带,还是黄河,在政策方面要以完善为主。”姜文来认为,法律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以现行的法律贯彻实施为重点,将现有的法律落实到实处。因为新的法律制订需要一段过程才能制订处理,鞭长莫及。同时对相关利益者以德保护生态要重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曾海伟认为,在保护机制方面,一方面,可以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引入社会资金及力量,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这种产权安排,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另一方面,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法律政策方面,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等休养生息的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长江、黄河进入可持续性、高质量的良性发展。
对于长江、黄河保护与修复方面,记者了解到,当前,自然资源部按照工作分工,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长江、黄河和海岸带三个重大工程的专项建设规划,来推动陆海统筹、河湖联动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