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姜文来:补齐农田水利短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2-02作者: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11-26点击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这对进一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水利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农田水利是水利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求,农田水利成为水利重要短板。为此,笔者建议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补上农田水利短板,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补齐水利短板,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粮食安全加了一把“安全锁”。
一是深化补齐农田水利短板认识。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新格局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保障人民有饭吃,关系到国家生存,应将其放在国家大战略中去认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将补齐农田水利短板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常抓不懈。
二是加快推进灌区改造建设步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灌区配套建设,但受资金的限制,小型灌区投资少甚至没有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完好率不高。从总体来看,我国灌区农田水利与新形势下对农田水利要求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灌区改造步伐,特别是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好地发挥灌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用。
三是深入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迈上新台阶。2016年国家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但存在南方地区推进缓慢,粮食主产区进展更慢的短板,与国家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对这些推进慢的地区,应找出原因,克服困难,采取特殊的推进措施,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争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再迈一个新台阶。
四是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即便2020年我国按质量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也不能完全抵消对我国最不利国际背景下粮食安全风险,仍然要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争取将我国现有的有效灌溉面积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适当提升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高质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对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有效地维护,使其始终处在高标准范围内,防止边建设边减损,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和质量。
总之,只有补齐农田水利短板,才能补齐水利短板,才能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