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国农科院发布“十三五”期间耕地保护与利用六大科技进展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2-08作者:记者:黄哲雯来源:工人日报 2021-02-03点击量: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黄哲雯 2月3日,中国农科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该院“十三五”期间在耕地保护与利用上取得的重大科技进展。
东北黑土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针对东北黑土区耕层厚度减少、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牵头全国优势单位联合攻关,通过研究推广适合东北典型生态区的黑土地地力提升、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及种植制度优化等技术与规范,使东北黑土地有机质提高12%-16%,玉米增产5%。研究成果“主要粮食产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与提升综合技术及应用”,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持续攻关,阐明了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资源状况及养分特征,创建了黄泥田有机熟化、白土厚沃耕层、潜育化稻田排水氧化、反酸田/酸性田酸性消减、冷泥田厢垄除障等分类改良关键技术,集成了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模式。研究成果 “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通过祁阳站近30年的长期试验与监测及实践验证,首次阐明了我国红壤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创建了防控与修复土壤酸化的关键技术,集成了区域农田酸化综合改良技术模式。经南方6省多点大面积示范,土壤pH提高0.2-1.0个单位,农作物增产12%-27%。研究成果“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经过十余年攻关,创建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推荐施肥新方法,创新了有机肥、秸秆等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集成了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新模式。在粮食主产区玉米、小麦和水稻上近三年共推广应用7990万亩,平均增产5%-10%,减施化学氮肥10%-30%、化学磷肥10%-20%,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增收节支122亿元。研究成果“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已通过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公示)。
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经过18年攻坚克难,突破了定量难、变异大等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瓶颈,首创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揭示了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激发效应和本底效应,摸清了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底数和重点区域,集成了农田面源污染减排技术模式并在全国得到大规模应用。研究成果“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高精度数字土壤构建与应用。历经21年,首创覆盖我国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是我国迄今最完整和精细的土壤资源和土壤质量数据,创建了土壤大数据分析与表达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首个建成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的大国。研究成果“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构建与应用”,被列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科学院贺信3周年十大科研进展”。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周卫在会上透露,面向“十四五”,中国农科院将加快建设“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平台;科学支撑“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系统”业务运行;加快开展“藏粮于地”系列科技攻关,包括土壤培肥与地力提升重大科技攻关、养分资源高效利用重大科技攻关和农业微生物组学重大科技攻关。
编辑:安彦璟 兰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