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中央财经报】坚守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3-15作者:记者 李忠峰来源:中国财经报 2021-03-11点击量:

  本报记者 李忠峰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耕地问题列为经济发展的八大任务之一。坚守耕地红线,这个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要真正实现“藏粮于地”,首先要有高质量的耕地。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秦光蔚表示,要通过立法建立健全耕地建设和保护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为国家耕地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下降

  杨海军是黑龙江省海伦市一家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种了几十年的地。前些年,他发现年年高产的黑土地,不管怎么施肥,产量也上不去了,“一晌地,也就3000来斤。”

  秦光蔚多年来一直关注耕地的质量。“小时候喝的粥上面有一层香喷喷的粥皮,现在熬的粥怎么不香了?这与耕地质量下降有关,现在不少耕地的土层变薄了,有机质含量减少了,直接影响大米的口感。”

  “长期以来,农业粗放经营,耕地退化加剧。如东北黑土有机质下降,南方红黄壤酸化,水稻土低产障碍,北方土壤干旱盐渍化,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40%。”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周卫表示,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释放的生产潜力。但在长期集约化经营下,耕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盐碱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层变浅。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杨鹏用“变薄、变瘦、变硬”来概括黑土地退化的表现。变薄,主要是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层变薄;变瘦,是指土壤有机质下降,品质变差;变硬,即黑土过度利用导致土壤压实、渗水等性能降低。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斌长期致力于黑土地研究。他很担忧:东北黑土地目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过去投入1斤化肥可以生产60斤粮食,现在只能生产21斤粮食,未来可能会更低。“投入效益比下降明显,原因就是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差,微生物不好好干活了。”

  东北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但也导致土壤压实情况严重。张斌说,过去黑土地上下一场雨,很快就渗下去了,现在好几天都还积水。“为什么?因为土壤被压实,水渗不下去了,这已经成了很重要的粮食减产因素。”

  耕地利用强度逼近临界状态

  秦光蔚曾在江苏省盐城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工作了20多年。她说:“这些年,许多农民不注重养地,都在使用化肥,不愿意施用农家有机肥,日复一日,导致耕地出现养分失衡、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基础地力后劲不足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农民过量施用化肥,甚至不明不白地施用伪劣化肥和农药,不仅影响收成,还破坏耕地质量。”

  “当前我国耕地数量逼近保护红线,耕地利用强度和环境承载力逼近临界状态。”杨鹏表示,在粮食安全新形势下,耕地资源面临数量难保、质量不高、配置错位、技术瓶颈等多重因素叠加境况。

  数据显示,我国南方适宜两至三熟的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而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等适合一熟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导致我国耕地资源利用强度持续偏紧,耕地普遍面临土壤酸化、土壤板结和耕层变薄、养分失衡等退化风险,部分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和重茬障碍严重。

  近20年来,过量施氮肥导致全国土壤酸碱度平均下降0.2—0.4PH值单位。在南方,土壤酸化成为限制农业产能的最重要因素。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因环境条件不良或土壤自身存在障碍因素,全国约有700多万公顷低产水稻土,占水稻土总面积的32%。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区占用沃土粮田,而补充的耕地大多为丘岗旱地,新开耕地基本没有形成耕作层或耕作层较薄,导致耕地质量差、产量低。

  “当前,部分地区不愿将优质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或者为了便于未来耕地开发,甚至将已划入基本农田的优质耕地调出,用低等级耕地补充,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的风险在增加。”杨鹏表示,现有法规基本是针对耕地数量保护的规定,国家层面耕地质量保护立法缺失。

  科技攻关应对耕地退化

  只有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土壤保育与地力提升,才能使“藏粮于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应对耕地退化的研究,一直都是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在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品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央财政通过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等,不断加大对东北黑土地的支持保护力度。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启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支持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等关键技术,面积达到4000万亩;安排8亿元,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集中展示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治理模式,项目县实施示范面积20万亩以上,整建制推进项目县示范面积50万亩以上。

  “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仍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周卫表示,中国农科院将加快建设“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中心”,这将是一个覆盖我国全部土壤类型、服务全域耕地管理的国家级耕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在具体的土壤改良方面,东北黑土、南方红黄壤、北方旱地“三块地”仍是未来科技攻关的重点;针对化肥过量使用、肥料利用率低、农用微生物资源不足、土壤生态失衡等突出问题,继续推进科技攻关。

  张斌表示,对于黑土地,要用养结合。在黑土地利用的规划上,要认真考虑农业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建立景观结构框架,既有农田,也有树、有草、有湿地,生产、生态兼顾;要增加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的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已基本到位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耕地地力建设。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手段,提高耕地地力水平;通过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团粒结构,调整土壤三相比例关系,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真正实现耕地质量可持续发展。

  秦光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田长制”,规范从事耕地保护、建设、监督管理及其相关活动,将耕地保护管理延伸到终端,构建覆盖全部、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格局。

  近日,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耕地要害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建设和保护等工作。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