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谁来拯救疲惫的土壤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25作者:Admin来源:2014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报》第五版点击量:
记者从11月9日—11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上了解到,我国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0~100公斤,是美国单位面积施用量的2~3倍。
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沈其荣对记者说:“长期过量地施用化肥,尤其是化学氮肥,导致我国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有机质含量急剧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严重失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载体。“中国农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既要保持高产,又必须减少面源污染的双重压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如是表示。
如何提高土壤肥力、保持高产,又减少面源污染,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报见习记者秦志伟
双重压力依旧存在
与奥运周期类似,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四年一届,几乎囊括了国内农业微生物学界的所有精英。4年前的长沙会议,议题就已聚焦化肥在我国农业中的长期过度施用;4年后的今天,“旧话”重提。
粮食“十连增”的背后实则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已造成农村和农田的广泛面源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问题。”陈文新说。
根据2007年中国污染普查的结果,全国农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1320万吨);农田排放的氮、磷分别占总量的57.2和67.4(270万吨和28万吨)。
沈其荣指出,我国目前每年消耗5900万吨养分资源的化肥,占世界化肥总消耗量的30左右,而化学氮肥利用率仅30,损失率高达60,大大消耗了用于化肥生产的不可再生资源。
陈文新强调,农业生产中,氮素养分是继水资源之后最大的制约因素。据统计,从1981年至2008年的近30年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63,同期氮肥用量则增长了近2倍。
“每生产一吨谷物等粮食,需要消耗土壤中20公斤到40公斤氮素。要保持粮食高产,必须向土壤中补充氮素及其它营养元素。”事实上,氮肥的过量施用造成的严重后果还有土壤酸化。
中国土壤的酸碱度在过去的20年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原因何在?
“过量施用氮肥是主因。”陈文新说,土壤酸化会直接影响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加重植物真菌病害,加速土壤中重金属的溶解释放。
此外,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现象也很严重。陈文新指出,这一方面可导致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残留农药进入水体和食物链,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使用国,但农药的利用率只有20~30,70~80进入土壤与水体,严重污染环境;每年的除草剂药害面积达3000万亩,其中严重受害500万亩以上。”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黄巧云说。
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是必选
土壤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地,又是污染物的最终受体。
“一个高肥力的土壤必须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为作物调控适宜的水、肥、气、热,为作物转化、保存并持续提供所需营养元素。”陈文新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林先贵向记者解释,土壤微生物是使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与发育、物质转化及能量传递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陈文新指出,一个高肥力的土壤主要依靠每克土中数以亿计的微生物的作用,而微生物生活主要靠有机质维持。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为消费者,微生物为分解者。地球表面有限的营养元素就靠微生物这个分解者,才能进行循环使用。”陈文新说。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动植物废弃物投入土壤中,促进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释放出营养元素,供植物生长利用,同时,也合成它们自身的细胞,将营养元素在细胞中保存而不被流失。微生物死后,营养元素又可被矿化而给植物利用。
“微生物也不断将有机物转化为腐殖质。”陈文新指出,腐殖质与微生物分泌的大分子物质一起,使土壤矿质颗粒凝聚成团粒结构,营造适宜于植物保水、保肥、调温、通气的生长环境。
实际上,土壤腐殖质的含量常用作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这也是中国农民几千年实践积累的经验。
“在人口持续增长背景下,需要更多粮食,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在重新重视有机肥的基础上,适施化肥,实行有机无机结合施用。”陈文新说。
林先贵进一步解释到,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像中西结合一样,对地力提升有很大帮助。这是解 决中国农业所面临困境的必然选择。
微生物肥料发展迅猛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研究和开发新型肥料并合理施用,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此,与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提出,微生物肥料是我国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层面,已将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肥料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
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微生物肥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应用面积超过2亿亩,大量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制品、新型微生物肥料相继问世。
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主任李俊表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登记和应用的微生物肥料共有三大类,11个品种。微生物肥料已经成为新型肥料中年产量最大、应用面积最广的品种。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扩大微生物肥料的使用规模,使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可持续农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