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一项值得付出一生的工作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14作者:Admin来源: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团队点击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6年3月22日)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农业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关研究,但却与水情教育深深结缘,且一往情深,乐此不疲。水研究与水科普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也算是我作为水利人的一个特色吧。
最开始做水情教育纯属偶然,但这个偶然却将我带入了一片新天地,让我认识到水情教育的博大精深,如果不下一番功夫,想取得优异成绩和社会效果是不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态学学会想出一本介绍湿地的科普读物,在湿地国际工作的朋友袁军邀请我共同来完成,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从事水情科普工作。由于刚进入陌生领域,战战兢兢的,怕写不好。虽然我硕士和博士所学的专业都是环境学,与湿地有密切的关系,但真正写起来却困难重重,主要的障碍不是学术问题不清楚,而是如何将一个个学术问题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地描述出来,让大众听得懂。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为了一个好的表达方式辗转反侧,真可谓推敲又推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拿出了样章送审,以便开展下面的工作。我在焦急的等待中收到了专家的意见:科普程度不够,学术语言太浓厚,需要进一步科普化。
紧接着进入了样章的改写工作。改写也是再创造过程。我又进一步琢磨,将渗透着心血的样章呈上,遗憾的是还是没有通过,再一次进入修改程序。反反复复,前后修改了六七遍,样章才算过关。剩下的工作是按照样章的模板写作,终于写出了系统介绍湿地的科普读物《湿地》,很遗憾的是,尽管写出时候是“全国第一本”,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出版,“第一本”的桂冠最终没有戴在我们的头上。两年后我们自筹资金将《湿地》出版。
自己认为《湿地》是一本不错的科普读物,语言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它是我从事水情教育的处女作,凝聚了我的大量心血,也许自己有些自恋,总拿出来自我欣赏一番,脑海时常呈现出创作时的情景。当我从网上得知一个网友的评价“在《诗经》上有‘参差荇菜’的说法,但一直不知道荇菜是什么,看了《湿地》,才真正知道荇菜长什么样”后,我感到很欣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湿地》创作激发了我写作水情教育科普读物的热情。近年来,除了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之外,我写了不少水情教育的科普读物,包括《滴滴传奇》、《水知识读本》(高中版及教师版)、《中国水情读本》、《图说中国水情》和《水资源探秘》等,每一本书的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难忘。
除了写书之外,我还走进水情教育课堂,为相关人员授课。我曾为5岁左右的小朋友介绍水知识及如何保护水资源,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也为中学生上过水情课,课后他们纷纷表示要保护好水资源;为基层干部讲中国的水,让他们了解中国水情,以便作出决策;在兰州、昆明曾培训过100余名中学老师,让他们继续从事水情教育工作;为退休的老人讲述水的奥秘,听后他们没想到如此普通的水竟有如此多的奥秘;为非政府组织(NGO)讲解河流,让他们掌握水知识,以更好地从事保护河流的工作。
亲历水情教育丰富了我的生活,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水情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值得付出一生去探讨、去研究、去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