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新闻网]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惠及千万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24作者: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2017年10月23日点击量: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高菊生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动力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孜孜不倦的求新欲望和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正如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我从事科学研究完全是出于一种不可遏制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别无其他动机”。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高级农艺师高菊生同志正是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永不满足的求新欲望,不断激发他去探索成功之路,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菊生,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出生于1963年12月,湖南省祁阳人,高级农艺师。1984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红壤生土熟化过程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红壤退化恢复与重建等项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主持或参加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湖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 (201103005-01-06)、“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研究与示范” (201203030-07-05)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16项;曾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16篇;主编《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2部,参编《农田土壤培肥》等专著6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湘、桂推广绿肥115500hm2,增效益3308万元。近10年来,在湖南推广新技术16项、新品种30个。1997年被评为所“文明职工”;2003-2005年,被评为“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09年被评为祁阳县优秀政协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 2011年当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会主席,2012年被评为“中国农科院红壤站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3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优秀职工”。 2015年利用长期试验结果向农业部建议:“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 引起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高度重视和批示。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7年被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
情系红壤,服务“三农”
对土壤肥力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每一个农业科学家的共识,然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国地大物博,尤其是分布南方的14省、总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的红壤地区,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产粮却达到全国总产的44.5%,茶、丝、糖为93%,肉类占到全国总产的54%,可以说是我国粮食、经济作物和肉类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高菊生1984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作。30多年来,主要从事水稻长期定位试验、红壤生土熟化过程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制度、草山草坡改良研究、红壤退化恢复与重建等项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多项可喜的科研成果,发挥出良好的实际效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不俗的贡献。
高菊生凭着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长期定位观测,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自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坚持不懈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坚持“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门人才”的方针。
在历年出版的农学报刊上,可见高菊生写下的诸多篇农学论文: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影响;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的影响,等等。这些长期试验可以很好回答短期试验无法回答的问题,并可以揭示土壤至作物体系中养分的循环和平衡,寻求出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最佳途径。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才能对连续施肥过程中土壤养分的消耗或累积情况及气象因子对肥效的变化规律进行较准确的研究,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施肥系统和应对策略。
土壤改良任务极其艰巨,科研工作者们只有充分掌握土壤生土熟化过程,明确机理变化成因,了解其发展潜力,才能因地制宜,获得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在祁阳站的试验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见竖起一些碑牌,上面写着“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水稻综合因子长期定位试验”的字样,这是红壤站长期定位试验的缩影。
凭借实践出真知,以及40年不懈的试验观测结果,高菊生坚定地回答了土壤肥料科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理论问题:“长期施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并没有对水稻产生毒害,相反,施用硫酸根离子肥料,稻米的营养成分有了很大的改善,对水稻品质改善有好处。”
这样的长期试验,在祁阳站有6个,除最长的稻田阴离子长期试验有40余年历史外,大多数水田、旱地、生态恢复长期定位试验均有30年以上的历史记录,最短的长期定位试验都超过10年以上。水稻几十年在品质和产量上的变化特征及成因,高菊生是知之甚详,他比大多数农民还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能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回答、处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在难于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创新发展的田间地头,高菊生早已把自己锻造成一部敏锐的机器,多年来不放松对农作物生长适性的观察,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演变模式,逐步集成信息的采集和综合管理;在化学肥料的运用上,他主张先深入了解各种化学肥料对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以及不同施肥模式下对农作物品质的变化特征。长期的研究、积累,他阐述的农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当是高人一筹。
在没有固定研究经费的条件下, 他克服种种困难,淡薄名利,一心将老一辈科学家刘更另院士从1975年布置的一批长期试验任务坚持了三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发表论文100余篇,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科研工作所遇到的艰难处境,他说:“每当想到站里前辈们的付出,想到‘把实验站打造成中国的洛桑’的梦想,想到守着贫瘠的红土地的农民,以及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我们就有了长期坚持下去的动力;也因为这一份坚守,我们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创新研究,成果丰硕
高菊生除了紧盯水稻产量和土壤培肥等因素外,对闲置的草山坡地也进行了着力的研究,他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宝贵的土地资源,想方设法让农业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根据自己科学试验和掌握的实际经验,他于2005年在《湖南农业科学》发表了“湘南红壤丘陵区草山草坡改良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的科学论文。
2009年,高菊生以“政协委员”的名义向祁阳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充分利用冬闲稻田,大力发展绿肥生产”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采纳。近10年来,推广新技术8项、新品种20个,培训农民技术员200余人。他将自己丰富的经验梳理并加以总结,播撒到这些特殊的人群和荒地上,替技术欠缺的人们和贫瘠的土地逐渐找回自信。
2007年10月,高菊生利用长期试验结果(长期26年施用NPK化肥,红壤旱地种植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几乎绝产)向湖南省人大农业立法委员会提出了“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确保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的建议,引起了湖南省人大的高度重视。他的赤胆忠心总是停留在农业关键领域。近10年来,他主持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粮食主产区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肥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课题3项,参加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湖南中低产稻田有机质提升及淹育瘠薄稻田定向培育技术” 等科研课题6项。
几十年来,高菊生先后和同行一起取得6项专利技术以及众多科研成果。其中,“红壤旱地肥力退化与复合调理技术研究” 获2007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 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2013年度农业部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3年参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过程及定向快速培肥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农业部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等,让几千年的农业事业在他身上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2008年,农业部财务司副司长邓庆海考察了祁阳站长期实验田,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也考察了此实验田,翌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薛亮也来到祁阳站长期实验田,2015年湖南省农委主任刘宗林、永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蒋善生、祁阳县委书记魏湘江一行人也考察了高菊生管理的祁阳站长期定位试验,他们均对他长期坚持几十年和对我国农业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科研数据给予了高度评价。
长期试验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当今之世,各行各业,要想有所发展和建树,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创新。三十多年来,高菊生常年以农村基地为家,以农民朋友为伴,在其研究领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积极创新,为我国南方广大红壤地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春华秋实,辛勤耕耘结出的累累硕果,就是对其三十余年辛劳的最好报答,众多荣誉的取得也是对其创新成果的最佳肯定。正如祁阳县人民政府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建站35周年纪念碑文所写的:三湘四水,印上了他们的串串足迹,大地可以作证;寒来暑往,刻下了他们脸上的条条皱纹,时间可以作证;田间地头,回响着他们的循循善诱,人民可以作证;奖状证书,闪耀着醉人的熠熠光辉,历史可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