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新京报】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效显著,黄河口大米成特色产业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0-22作者:记者刘欢来源:新京报 2024-10-22 12:02点击量:

新京报讯(记者刘欢)在近期举办的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上,新京报记者获悉,山东东营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其中,盐碱地上的黄河口大米成当地特色产业。

据介绍,山东东营盐碱地居多,近年来,当地以黄三角农高区为主阵地,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在盐碱地种业创新、科技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成效显著。

目前,东营市正在聚力推进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布局40个片区75个项目,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吴文斌所长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4年)》,系统介绍了我国盐碱地基本情况,梳理总结了盐碱地利用主要技术发展轨迹、重要科技进展成效以及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朱大洲研究员发布了《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报告(黄河口大米)》,指出盐碱地上种植的黄河口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主要产地为山东省东营市,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稻米中钙、铁、钠、钾等矿物质含量以及总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等显著高于非盐碱地稻米。报告认为应充分利用盐碱地的资源禀赋,做好品质,做强功能,做足特色,瞄准盐碱地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东营市黄河口大米种植面积约22万余亩,垦利区和利津县都是黄河口大米的主要种植区域,其中垦利区水稻的常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黄河口大米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据悉,此次会议由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盐碱地技术创新领域专家学者、科研单位和企业代表参会探讨盐碱地综合利用、盐碱地现代农业的发展等。

编辑 唐峥

校对 贾宁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