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华研究员受邀参加CCTV-2《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录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4-18作者:张中彬来源:耕地退化阻控与地力提升团队点击量: 247
2025年4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CCTV-2)《中国经济大讲堂》播出节目“藏粮于地,沃野千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彭新华研究员受邀进行主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针对这三类耕地,彭新华研究员分别就其资源概况、存在问题、发生成因、解决方案、技术模式及作用成效等作了系统讲解。东北黑土地是我国“耕地中的大熊猫”,但是高强度开垦,导致东北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为了阻控黑土地退化,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应运而生。彭新华研究员介绍了东北黑土地“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发展历程,阐明了保护性耕作对提升黑土地耕地质量与阻控土壤侵蚀的效果,指出了保护性耕作在干旱风蚀区的效果更为突显,有效支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存在“酸、瘦、板、蚀、旱”等多因子障碍,彭新华研究员分析了红壤酸化的主要成因,阐明了有机肥改土提质效果的作用机制,构建了红壤地区低山丘陵的“丘谷种粮-丘上经作-山腰挂果-山顶护林”为特色的“井冈山模式”,融合了耕地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彭新华研究员讲解了盐碱地的成因,介绍了超深松、网格化秸秆盲沟等技术提高洗盐排盐效果,利用物理隔层阻碍地下水盐分上升富集地表;选育耐盐的作物品种,发展盐生植物与产业;东营模式遵循“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向而行的原则,集成了“工程-农艺-生物”等技术体系,带动了盐碱地产业发展。
彭新华研究员用生动、朴素的语言介绍了我国黑土地、酸化红壤和盐碱地的退化问题、发生原因和改良技术模式,不仅普及了我国耕地改良与质量提升相关知识,也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公众对耕地保护的认识。此次节目展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国家耕地保护战略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耕地可持续利用贡献科技力量。